学院简介
体育学院1984年成立,经过40年的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规模、层次、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学校先后被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优秀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以及“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获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基地”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2020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体育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第二级专业认证。
学院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表演(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运动训练、足球运动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体育硕士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200余人。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系、运动训练系、大学体育教学部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承担体育专业和全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工作。
学院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安徽省特色专业1个,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安徽省传统改造专业1个,安徽省高校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个,安徽省教学团队1个,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个,安徽省精品课程7门,安徽省卓越体育教师培训基地1个,安徽省重点建设课程1门,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项。
学院有一支敬岗爱业、勇于奉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0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28人,安徽省学科带头人1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教坛新秀3人,安徽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校拔尖人才1人,校优秀主讲教师3人,学院教师在安徽省和长三角教师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名列前茅。
近年来学院科研工作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连续6年承办中国足球文化与校园足球发展大会,承办第十二届全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承办2023年首届全国运动项目文化论坛,举办2021、2022、2023年长三角体育学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2018年安徽省成立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专委会秘书处设在我校,成立校级“学校体育与校园足球研究中心”。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级教育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和安徽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厅级教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和ISTP收录学术论文20篇,CSSCI和CSCD来源期刊论文80余篇。第12届、13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分别录取论文31、68篇,在全国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上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10余项。
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科研促教学、训练,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逐步提高。近年来,每年有40-60名毕业生考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学校在历届安徽省运动会高校部和安徽省大学生各项体育比赛中均取得过优异成绩,刷新安徽省大学生比赛纪录多项;2018年获得安徽省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第2名。多名学生在长三角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和安徽选拔赛上获奖。2020年全国大学生体育舞蹈锦标赛,在全国109所高校参赛队伍中列金牌总数第1名。霍兴欣同学蝉联26、27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个人冠军;徐红振、黄娟同学获得全国健美操锦标赛亚军,并荣获“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
毕业生中大都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骨干教师,已多人获得“省级劳动模范”“名校长”等称号,有的成长为国际有影响力的学科专家,有的成长为高校体育学院的院长、教授、硕导、博导,有的活跃在商界和政界,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力量。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足球研讨会、国际青少年足球研讨会,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足球俱乐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德国巴特洪堡应用技术大学签有合作协议,培养体育管理硕士和足球管理硕士,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足球师资和管理人才。聘请国外教练来院执教,先后派教师参加了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留学培训、美国访学、意大利国际米兰足球青训教练员培训等。
学院重视社会服务工作,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先后与7所农村学校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定期派专业教师到校教学,《中国教育报》以“农村娃的足球梦在乡野绽放”进行专题报道。积极承办“国培计划”足球教师培训,举办各级各类校园足球教师、裁判员培训工作。2023年对新疆皮山县体育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用户登录